苏州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武汉研学——共赴江城商学之旅(二)
发布者:储潇晔 发布时间:2025-04-10 浏览次数:12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10月24日至26日,苏州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的高管学员们踏上了前往武汉的研学之旅。在接下来的三天的行程中,高管学员们将在江城武汉,体验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共同探索商业智慧的精髓。苏州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晓辉,经管培训学院副院长缪爱国,经管培训学院高管培训中心主任汪晓媛,企业定制培训中心主任王丹萍,企业定制培训中心副主任于音,培训专员李姝媛随同参加。
研学第二站
10月25日上午,研学团一行前往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启了他们武汉研学之旅的第二站。武汉光谷光电中小企业产业协会秘书长谭洁以及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任拥军热情接待了大家。
华工激光始终秉持“企业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投入,投入的重点是人才”的理念,将人才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并持续增加对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以此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并为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在任拥军副总的带领下,研学团参观了公司的激光科技馆。这里以“光无界,智未来”为主题,通过先进的光电互动技术和曲面巨幕展示,系统地介绍了激光技术的基础原理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展览内容覆盖了激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在现代工业、医疗、科研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案例,全面展现了激光技术的重要性与前瞻性。
参观过程中,高管学员们对展厅内各种激光技术的应用表现出浓厚兴趣,主动与任总探讨这些技术在自己所在行业中的潜在应用场景及发展前景。
通过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研学团对激光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刻感受到了华工激光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该公司展现出的创新精神和对产品质量不懈追求的态度,不仅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同时也为他们各自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和灵感来源。
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1997年的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专注于提供全面的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多年来,该公司致力于探索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与制造业之间的深度融合路径,能够为客户提供涵盖全功率系列激光切割机、焊接设备、清洗装置、打标工具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还包括激光器及相关配件供应、专用加工设备制造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乃至智慧工厂整体规划设计等综合性服务方案。
研学第三站
下午,高管学员们来到了武汉之旅的第三站——湖北科创供应链服务基地。苏州大学商学院与武汉光谷光电中小企业产业协会联合举办了主题为“科技创新驱动的供应链发展”的2024年苏鄂产业链合作座谈会。
在基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高管学员们首先参观了基地内的科创金融展厅。该展厅展示了基地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投融资、投资银行服务、战略规划及咨询服务等功能的情况。
座谈会
座谈会上,武汉光谷光电中小企业产业协会秘书长谭洁在开场致辞中对苏大高管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介绍了协会的组织架构及其主要职能,并表达了对此次活动能够促进双方合作的期待。
随后的交流环节由武汉光谷光电中小企业产业协会执行会长杨春华主持,来自武汉和苏州两地的企业代表分别分享了各自公司的业务范围以及市场需求情况。其中,苏州大学的高管学员张新根、吴海龙、赵敏敏、谭小红、朱先祥、张红、李兵、张超杰、陈士如、刘德虎、王津、孙维维、白利锋、徐凤玲、陆猛、王勇、许明、周子付、陈成、张敏、夏艳、肖明坤、尹枫、赵相勇、包雪奎、任艳萍积极发言,表达了寻求互利共赢合作的愿望,并就如何加强两地企业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参与者之间的互动频繁,展现了大家对于建立合作关系的热情态度。
会议接近尾声时,经管培训学院副院长缪爱国向在场嘉宾简要介绍了当前苏州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强调了苏大经管培训学院在干部教育培训、企业定制培训以及高管教育培训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还提到,希望通过此次研学活动的机会,进一步发挥学院的作用,帮助更多民营企业家获得成长机会,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黄晓辉也在讲话中提到了学院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学院一直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他对武汉光谷光电中小企业产业协会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对未来可能开展的更多领域合作表达了乐观态度。
通过这次参访湖北科创供应链服务基地的经历,不仅让高管学员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资本市场是如何支持科技创新工作的,同时也加深了苏鄂两地企业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湖北科创供应链服务基地
湖北科创供应链服务基地是一个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平台。它通过构建“天网地网深度融合、在岸离岸密切互动、市场政府协同发力”的科创供应链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供需匹配和创新投入风险的政企共担。